短文:「賤價」賣身的 Nokia
一家量產手機近 20 年的公司,一家目前手機銷量依然高達 6540 萬部的公司,一家有著深厚文化底蘊、豐富技術積累、無數鐵杆粉絲的公司,最後以 49.9 億美元近乎不可思議的價格賣掉了自己長期引以為傲的設備與服務部門。
當然,Elop也帶來了不少積極的效應,尤其是當小米估值過100億美金的時候,諾基亞才賣了71.7億美金;當Hugo Barra已經到達北京准備參加9月5日小米發布會的時候,諾基亞才賣了71.7億美金;當金山軟件整體市值突破200億港幣的時候,諾基亞才賣了71.7億美金;當百度導航免費六天下載量飆升10倍時,諾基亞才賣了71.7億美金;當網傳越獄大神Stefan Esser(iOn1c),將出任360首席科學家一職時,諾基亞才賣了71.7億美金……
WANGJINGYU:〈比梁朝偉更出色,Stephen Elop僅三年時間就成功完成任務〉,《36氪》
究竟,Nokia 的「賣身」究竟有多「賤價」?
主力寫蘋果消息的外國網站 Apple Insider ,拿出與一堆「新媒體」完全不同的事實出來:
Nokia 的投資者在這則新聞在星期一公開後,回應都很正面,使這所芬蘭公司的股價大幅上揚達 40% (!),但微軟的投資者卻沒有被這交易所激勵,正如 Redmond, Wash 所指,公司股價反而在星期二早上的場外交易時段下跌超過 5%。

Nokia 和微軟股價在收購協議後的表現。圖片來源:Yahoo 財經。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
根據協議:
- 微軟用接近 5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這公司,而是 Nokia 的手機設備部門;
- 微軟用接近 5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這「品牌」,而是 Nokia 的手機設備部門;
- 微軟用接近 5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的所有資產,而是 Nokia 的手機設備部門,包括生產設備和廠房,銷售網絡,以及其 3.2 萬與微軟離心離德的員工;
然後…
- 微軟再用接近 2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的專利,而是 Nokia 的 10 年專利「非獨家授權」;
- 微軟再用接近 2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的品牌,而是 Nokia 的四年品牌「獨家經營權」;
- 微軟再用接近 20 億收購的,不是 Nokia 的地圖技術,而是 Nokia 的四年 Here Map 使用協議。
再然後…
- 當大家拿接近100億的小米與Nokia的「賤價」來比較時,就從來沒人他媽的留意到 Nokia 不是把整所公司出售,
- Nokia 也沒有把自己比 Moto 強大很多的專利組合出售,
- 也沒有把自己比蘋果地圖強大很多的 Here Map 出售,
- 更沒有把比小米強大很多的「品牌」也出售。
在這邏輯計算下…
- 微軟用 50 億買來的,就只有3.2萬個離心離德的員工,一個嚴重虧損的手機經營部門,和一個在微軟根據地北美勢力薄弱的銷售網絡…
- 微軟再用 20 億取得了 Nokia 一堆專利的 10 年授權--但是,這更不代表 Nokia 不能繼續把這一堆專利作付費授權給微軟的競爭對手,也不代表 Nokia 不能把這堆專利以兩、三倍價錢再賣給別人。
- 更值得玩味的是:微軟與 Nokia 簽了四年的 Here Map 策略性協議,在 Android 和 iOS 用戶都不怎麼鳥 Here Map 的情況下,仍然把 Windows Phone 綁死在 Here Map 的船上,而且還要是付費使用…
- 再好玩一點的是:Nokia這品牌雖說獨家授權給微軟(連 Nokia 自己也不能用),但這幾年是 Nokia 重建品牌的「辛苦年」,如果經營得當, Nokia 在2016年還可以大搖大擺的沾了微軟的光,重新組成手機部門,再推出「Nokia 的 Android 手機」…
當然,微軟用這 70 億也有其打算,最少真的不會像 Google 拿 125 億買專利來打水瓢,但是, Nokia 股價上揚 40% ,是打算用來慶祝「賤賣」的嗎?嘿嘿。
沒有人恥笑打水瓢的 125 億,但居然恥笑 「賤賣」 71.7 億?世事果然無奇不有。
4/9/2013 9:08 讀者 Superyngo Tai 補充:
「有點軟並沒有買到完整的「Nokia」品牌,只買到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