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等於自由?這是誰的自由?
是Odin的老朋友都會知道,我喜歡蘋果。雖然我不是那種死硬到覺得蘋果是100%完美的那種笨蛋,但免不了會在立場上有些偏頗,故此,Odin這篇也一樣,大家看起來也可能會覺得是那種為蘋果專制護航的臭文。如果你是這樣想的,我建議你按下後退鍵,然後離去。我雖然未必能完全公正,但我在這篇文章裡,不是以一個蘋果迷的身份說話,而是用一個自由意志主義(Liberalitanism)者的立場,去反駁那種狹隘的”自由”觀點。
真正的自由,是能同時容納開放和封閉的多元。
THE ORIGIN OF FREEDOM AND DICTATORSHIP
從何時開始,手機會有甚麼勞什子的自由/專制二分法呢?從Motorola發明第一部手機開始,手機系統都未曾像小白豬一般赤裸裸的在大眾面前展現自己的所有;更不論是其他植入了電腦晶片的系統,當中包括:照相機、電視、MP3、PMP,甚至是一些更智能性的產品,例如智能汽車管理系統(如Mercedes-Benz的COMMAND及BMW的iDrive),從來都沒有”開放”給發者隨意亂搞,也沒有讓用家隨意改動和存取系統的”自由”。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都習慣把android為主的開放手機系統視作為”自由”系統,而以iOS為主的iPhone,往往被妖魔化為”專制”。為甚麼以往的功能手機可以不”開放”?為甚麼封閉的智能汽車系統不是”專制”,但是,就只有iPhone就是獨裁的大魔王?簡單來說,Odin可以用一個問題概括起來:android迷的所指的自由,究竟是甚麼?

圖片來源:Wikimedia
Two Concept of Liberty
Odin在探討技術問題之前,先與大家上一課政治學課程:Isaiah Berlin,自由意志主義的開山祖師,他的研究對自由主義的發展影響深遠,他的思想更成為英美等現代民主國家的基石。以他的理論作為自由的標準,總比甚麼用狹隘的技術層面去嘴砲實在吧。廢話說多了,我們一起回到Isaiah Berlin。他對自由主義的貢獻在於厘清自由一詞:兩個自由觀念(Two Concept of Liberty)--積極自由(Positive Freedom)和消極自由(Negative Freedom)。
積極自由是指人在“主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作為主體的人做的決定和選擇,均基於自身的主動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當一個人是自主的或自決的,他就處於“積極”自由的狀態之中(LIBERTY TO……)。這種自由是“做……的自由”。而消極自由指的是在“被動”意義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強制,在行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於強制和干涉”的狀態(LIBERTY FROM……)。(註1)Odin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積極自由就是:我有吸煙的自由,而消極自由是:我有不吸煙的自由。

以塞亞.柏林 圖片來源:Age of the Sage
聽起來,大家當然覺得”積極自由”才是把自由極大化,應該是好東西吧!可是,Berlin明確表示贊成和主張消極自由,提出消極自由的理念應當作為政治自由和社會自由制度的基礎,反而覺得積極自由是危害自由社會的概念。原因何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有重疊的空間,當一個人過度擴張自己的自由,就很可能侵入了他人的自由領域:一個人的言論自由過份擴充,就很容易使另一個人受到言論攻擊、誹謗;一個人的行動自由過份擴充,就會使另一個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用剛才的例子:積極自由主張者高舉”我有吸煙的自由”而在電梯或巴士內吸煙,就會使另一個人的”不吸煙自由”被侵犯。結果,當我們高舉”積極自由”旗幟的同時,其實真正得到自由的,只是一部份人。
好了,讓我們回到正提:Odin明確告訴大家:那些高舉開放系統的朋友,其實就是高舉”積極自由”的旗幟而已。
The Freedom for Whom
為甚麼Odin會這樣說?大家不妨想一想:認為開放系統的朋友所主張的自由,究竟是對誰而言?甚麼開源的系統、自由的系統核心、開放的系統接口、真正的多工作業、沒有審核的軟件市場機制等等,是屬於誰的自由?誰人能用到這種自由?有啊,廠商可以自由地根據自己的需要而採用系統並進行訂制、開發者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去設計自己喜歡的軟件、而電腦迷也能用到自己喜歡的各種功能。
對,人人都可以用,但人人都會受惠嗎?廠商會受惠、開發者會受惠、Geek會受惠;但是,那些在學校唸文學的嬌滴滴正妹呢?家中年過六十的老父、老母呢?
不少Geek也有著這樣的經驗:看見一些美女搞不定不同種類的電子設備,大家也會一邊帶著色迷迷的目光,一邊自告奮勇(或是幻想著自告奮勇)去協助該名科技白痴美女;但另一邊廂,每當老父母就著同一個電子設備的問題重覆在三找你求救時,大家也能會沒神沒氣(最少不會像對著美女一般的雙眼放光)地回應。究竟,唸文學的美女們是否天生就要承受著Geek那色迷迷的目光?老父老母是否天生就要承受著Geek兒子們那種不屑的目光?
無疑,像android、MeeGo、Ubuntu這種開放系統的確是很自由,但是,並不屬於Geek的一群人,能享用這種自由嗎?對,iOS再專制、再多加限制也好,目前也沒有一個”開放”作業系統能夠像iPad一樣,讓99歲的老婆婆用這種電子設備來寫寫詩(註2),也會成為小朋友的最佳玩具(註3)。
諷刺的是:電子設備的系統開放,不代表大眾就能自由使用;電子設備的系統封閉甚至專制,不代表美女/老父就不能自由使用。如此自由,究竟是誰的自由呢?
Who want these functions?
對,所謂的自由,除了包括廠商和程式員的”開發自由”,也包括了Geek與非Geek的使用自由。Geek本身總會懂(或者是以為自己懂)一點技術,自由度亦相對較大,但在社會上絕大部份不熟悉電子設備的非Geek群體來說呢?對,問題出自技術門檻。
不能否認,目前的電子世界已經不再是三十年前那種Command list的時代,絕大部份的系統進入了圖形介面(GUI)之後,其實技術門檻已經大為降低。不過,目前對於降低使用者技術門檻的限制主要來自兩大方面:第一,使用者介面(UI);第二,系統維護(Maintanance)。不巧的是,系統開放程度往往會影響到這兩方面的技術門檻。眾所周知,開放、自由就代表了更多的功能;在系統上投入更多的功能,必然帶來更多的選項,無疑圖形介面已經很能夠降低大量指令/選項所帶來的介面複雜性,但愈多的選項反而為用家帶來極大的痛苦。
Odin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以前的傻瓜照相機只有一個按鈕,就是快門,按下去就可以拍照。不久,工程師覺得傻瓜照相機也要有一般單鏡反光機的變焦功能後,就多了一個Zoom in/out鍵,OK,工程師覺得傻瓜應該利用照相機拍美美的照片,所以加入了情境模式,然後傻瓜會想:咦,這個山形的標籤是甚麼?好了,工程師然後會覺得:目前競爭愈來愈大,我們要加入更多更強的功能,我們要有1000萬像素、要有1秒N張的連怕快門、甚至要有換鏡的能力──目前最高端的傻瓜機,除了沒有單鏡反光機的結構之外,它幾乎已經擁有一切單鏡反光機的功能。不過…你見到街上還有多少人拿著傻瓜機拍照呢?對不起,目前好像只有Geek還會拿著高性能傻瓜照相機。

Lumix GF1,高性能傻瓜機? 圖片來源: Lets Go Digital
http://www.letsgodigital.org/images/artikelen/38/panasonic_lumix_gf1.jpg
現在街上不是有很多少男少女,拿著一部部只有拍照功能,但沒有Zoom-in/out、沒有情境模式、沒有千萬像素、沒有超高速連拍的手機拍照嗎?少它甚麼功能也沒有,只有:
很方便、很容易使用。
說甚麼提供更多的功能去方便用家?說甚麼透過科學改變世界?這一大堆的功能方便了用家,還是嚇壞了用家?其實,用家真的需要嗎?一個不太懂得如何連接WiFi的一般用戶,他真的需要把手機當成WiFi地台嗎?一個不太懂得如何在安裝或卸載軟件一般用戶,他真的需要Over-the-Air的更新嗎?一個不太懂得甚麼是多工作業的一般用戶,他真的需要知道如何關掉多工作業下的軟件嗎?
是誰在需要呢?
是誰決定他們需要呢?
是誰決定要加入可能會導致系統變得更肥大、使系統更耗電的代碼,去換取一些他們不需要的功能呢?

修電腦是宅男其中一個重要的存在價值? 圖片來源:Lohas Online
http://lohas.online.sh.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00607/90e6ba45ae9a0d76a76355.jpg
是誰決定讓你的老父母每次上網之前,就要懂得打開數層至十數層的系統視窗,否則就要帶著哀求的眼神,求一群宅男替它連線?
是誰?是誰?
是消費者嗎?
Who FXXXking Cares?
再退一步,不說甚麼新功能,我最少也要自由使用自己的系統,好吧?對,這是很多工程師掛在口邊的一句說話:消費者有決Hack自己的機。但是,開放的系統亦意味著使用者更容易地對系統核心作出不同程度的干擾,輕則系統崩潰、死機,重則中病毒而導致重要資料受損、甚至外洩。
這是笑話嗎?你沒有聽過有用戶因為看過某些連鎖信,誤以為某些系統檔案是病毒而錯手砍掉嗎?即使優良如android這種開源的系統也好,只要當系統開放後,電子白痴級的使用者仍然很可能傻兮兮地把重要的檔案給刪掉,也可能傻兮兮的裝上了一些設計拙劣、影響系統的軟牛,甚至因而中病毒(註5)。
那封閉、專制的iOS呢?Odin不能說它完全百份百穩定,也不能說它百份百安全(註6),但是,用Joe Hewitt的說法:
“我對蘋果唯一的不滿是他們堅持對 App Store 裏的每一款軟體進行事前審核。這個軟體商店或許是封閉的,但 iPhone / iPad 平臺本身,對於各種年齡的玩家來說,是開放到不能再開放了…iPhone / iPad 軟體之所以被視作「封閉」,原因之一在於它們都被存在沙盒(sandbox)裏。這意味著它們不能隨意對檔系統進行讀寫,隨意與硬體或其他程式交互。在我看來,這是 iPhone OS 最棒的特性之一。它讓原生軟體變得更像線上軟體--後者也有類似的沙盒機制,因而也要安全得多。在 Mac 和 PC 上,你每隔幾年就要重裝一遍系統,以此消除各種軟體對作業系統造成的損害,但 iPhone OS 對此完全免疫。(這裏指的是沒有越獄,原生態的系統)作為開發者,不能寫各種瘋狂的插件、後臺程式以及系統層面的小工具的確是種遺憾,但我認為這種犧牲是值得的。”(註7)
系統雖然不開放,但用戶反而能夠更放心地四出衝浪、放心地使用自己的機器,再不會因為擔心不慎按錯了一個按鈕,就把美國太空總署太空站裡的維生機器給關掉。

當年的「3Q大戰」,360衛士就把QQ都刪掉了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對,Odin不能否認開放系統不是不可能做到一個易用的介面和安全穩定的系統,但是,相比起封閉、専制的系統來說,難度更大:
如果你是開發者,你會選擇要更強、更多、更自由的系統之餘,會否願意再做多幾個不眠夜去改良使用者介面、去改良系統的維護能力呢?
如果你是廠商,你會選擇要更具競爭力的更自由的系統之餘,會否願意再做多幾個花上更多的資源去改良使用者介面、去改良系統的維護能力呢?
又或者是,如果你是宅男,你會更色迷迷地享受正妹用著厭惡但無奈的眼神,帶著嗲聲來求你替她修修電腦?

又或者是,如果你是宅男,你會更色迷迷地享受正妹用著厭惡但無奈的眼神,帶著嗲聲來求你替她修修電腦? 圖片說明:菠蘿日報
OPEN/CLOSE = FREE/DICTATORSHIP?
Open/Close = Freedom/dictationship?
Odin說了這麼多開放的壞處,但並不代表我覺得開放缺點多於優點。再強調一次:
我.不.反.對.開.放。
但是,我並認為:
開放也有專制的一面,封閉也有自由的一面。
請不要學那些左派憤青一樣,把政治無限上綱到任何一個角落,政治上的封閉,是不自由──因為我們沒有選擇。但是,產品上的封閉讓你不快,你完全可以選擇不用。無知老弱、文藝青年、或是超萌正妹,只要你覺得你自己的知識不足以處理一個開放的系統,你可以選擇一個封閉的系統,自由地享受科技帶來的一切;科技達人、電車宅神、無邊毒男,只要你想Hack掉你身邊的一切,你可以選擇一個開放的系統,你只要有足夠的知識和必死的覺悟(笑),你可以盡情地把你手上的任何一個科技產品變成Gundam(如果你夠聰明…),但是,Odin求大家:不要強逼別人都把手上的一個照相機、一個手機、甚至一部電腦都變成小叮噹,也不要恥笑、甚至妖魔化那些為我們這些無知婦嬬生產無知產品的公司。
真正的自由,不是來自開放,而是來自選擇。而選擇的根源,來自多元性。
多元,能同時容納開放和封閉的多元,才是真正自由。
如果開放性壓過了多元性,那絕對不是自由。不相信嗎?不要忘了在20世紀末最偉大的電腦帝國──微軟。

微軟相比起蘋果來說已經很開放,但它卻帶來最大的封閉。圖片來源:How Rich is Bill Gates
也許會有人認為,微軟的產品很多都不開源,而且,不少人也覺得它是開源大敵。但是論開放程度的話,開發者不也是可以自由地加入各種功能嗎?所以,Netscape就不是被Internet Explorer打成殘廢了嗎?用戶不也是可以自由地進入系統核心嗎?所以,電腦病毒就可以橫行全球Windows系統、動輒癱瘓全球電腦網絡嗎?廠商不也可以自由地(當然要付費啦)採用微軟的系統嗎?但Palm、iPhone和Google出現之前,有真正的便攜電腦存在過嗎?有真正的雲端計算存在過嗎?還不是滿眼PC?
”開放”這個旗幟很炫目、很迷人,但是,誰保證”開放”的結果真的是:任何人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
對不起,Odin不想在”開放”壟斷了市場後,動輒被那些拿著”開放”大棒的紅衛兵來揍。Odin不求可以想做就去做,只求沒有人強逼我做我不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