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Google的社會化夢想與Reader
demo@virushuo: Google的社会化梦想与Reader.
Google和餐飲點評網站Yelp的糾紛。曾經Google和Yelp是合作伙伴,但當Google收購Yelp未果之後,合作停止,Google開始用爬蟲抓Yelp的數據,並且不給來源的顯示在Google Maps上。被抗議之後,Google干脆自己做了Google Places來和Yelp競爭。
Google擔心移動互聯網和App會影響搜索流量,於是收購了Android,並且把Androd弄的越來越像iOS,以此來和Apple競爭。最早發布的Android手機非常像當時的Nokia,但現在已經和iPhone非常像了,並且,Google毫不在乎和三星這種無良企業合作對抗Apple。(關於為什麼說三星是無良企業,以後我專門寫,不僅僅是抄襲Apple這一點事)
Google擔心社會化搜索會影響流量,所以放棄了自己在社會化搜索方向的任何努力,完全照著Facebook做了Google Plus。
Google擔心電商網站,比如Amazon,會成為新的流量入口,所以做了Google Shopping,甚至還提供了Google Shopping Express物流服務。這些事情都太無聊了。Google分裂成了兩個,一個是Larry Page領導的無聊沒品Google,持之以恆的用和競爭對手一樣的方式競爭,正如曾經微軟干過的,當然,他們提供的一切都比競爭對手便宜點,Android比iPhone便宜,Google Shopping Express比Amazon Prime便宜。另一個是Segrey Brin的Google X,更像幾年前的Google,可惜做出來的產品宣傳意義遠大於實踐,對於不太關心科技(科技不是IT和互聯網這一點點範圍)進步的人可能會覺得很創新吧。
在Larry Page這邊,你會看到曾經Google精神的遠去。Google不再希望你找到需要的信息立刻離開Google,而是希望你一切都在Google完成,最好一切都在Google Plus完成。Google不再是Don’t be evil,而是be evil。Google不再幫助創業者,而是利用自己的規模優勢壓制創業公司。Google Places和Android雖然是在照貓畫虎,至少還是為用戶提供了一些實際好處。Google Plus大概是Google第一個完全為競爭對手而不是用戶開發的產品,它對用戶幾乎沒有好處,壞處倒是不少。我想這樣的產品未來還會再有,這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這是一篇寫得很好的文章,值得大家細味。
不過,我從來都沒幻想過Google曾經這麼偉大過、也沒有想過Eric Schmidt真的在這方面會比Larry Page更有理想精神,最少在像Eric Rumsey、Steven Levy、Mr. Friday和谷奧等等的媒體描述裡,Larry Page就像一個充滿理想主義、但又不懂人情世故的理想主義大男孩,而Eric Schmidt則是個看著不成熟小孩的善良世故老爺爺一般,當時Eric Schmidt還在Twitter上這樣說:
Day-to-day adult supervision no longer needed!
Google並不是第一次做「持之以恆的用和競爭對手一樣的方式競爭」的手法,最少,Google也不是第一個搞搜尋引擎,Google也不是第一個搞地圖,Google也不是第一個搞電郵的。不過,Google寫出了好的算法,Google Maps的資料很完備,Gmail的容量大、tag也很好用而已。Android真的沒抄iPhone嗎?Google+不又是一堆人給人家不斷老是強調甚麼鳥「小圈子」?
甚麼鳥Google精神?我想應該與Eric Schmidt或Larry Page無關。
有關的,可能只是傳媒而已。
其實,就連我這個蘋果死忠,也不否認Steve Jobs也有「抄考」過別人的東西。
我想,「抄考不抄考」,分別應該只是「顛覆」吧。
而明顯地,最少Google+沒有找到這個「顛覆」的角度。
扯遠了,Google+是否邪惡呢?我不知道。
但是,Google是否不應該開發社交服務呢?
最少,沒有社交的Google,情況絕對比很多人想像中的惡劣。
我這個沒啥人看的小Blog,一天的流量中有接近70%來至Facebook,頭三個流量來源都是社交網站,加起來佔了逾90%流量,而Google Reader雖然也是Google+的一倍之譜,但完完全全不能與社交網站相比。
Google Search呢?流量佔1%不到。
當然,我的例子並不能用來作準,我只是個連Hosting費用也要搞善心讀者捐助的可憐小Blogger。
但是,這已經足以暗藏殺機:即使Google的算法再精準,也不夠由朋友人工推過來的訊息那麼精準。
對我來說,Google不做搜尋就等著被社交網站陰乾。
那做社交網站呢?小圈子只是個屁,他媽的有多少人真的為了「小圈子」而加入Google+?
Are you kidding?
無數的變化正在時刻發生,但至少我們知道,用和競爭對手一樣的方式殺不死對方。無論Google怎麼努力,Google Plus不可能殺死Facebook,Android不可能殺死Apple,Google Shopping不可能殺死Amazon,甚至Google Places也不可能殺死Yelp。真正會殺死Google的公司,未來一定會存在,雖然暫時我們還不知道它在哪。想想微軟多年來對辦公軟件和操作系統的嚴防死守,卻沒料到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浪潮幾乎徹底顛覆了整個PC產業。
對,看看Twitter、看看Instagram、看看Quora、看看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