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與@ (II)
有部份網友看見我的社交與@後,出現了一個誤解:這是實名與匿名社交的問題。
其實不是。Google+建基於Gmail,但眾所周知,Gmail用戶很多時都是以實名使用電郵系統,而同一時間Google+不讓你改筆名,規定必須用Gmail本身的姓名。如果大家不想把Gmail變成匿名電郵,就必須透過實名系統來進行社交;另一方面,目前其實也有很多人匿名玩Facebook的。
那Odin剛才說的社交與@,是甚麼意思?
重點在於那個@。對,那是社交網絡的Encoding。
Odin再問一次:究竟網友與網友之間的關係,是建基於現實生活的經驗?還是電腦給你的一個交流空間?
Twitter和Google+這個@,是後者。
大家可以幻想以下的情境:
- 爺爺從來都沒有使用電腦的經驗,他突然懷念著以往的老朋友。
- 母親是一個家庭主婦,雖然有上網經驗,但沒有用過電子郵件或社交網絡,一直在街市裡與其她鄰居交流家務心得。
- 兒子是個小學一年級學生,不太懂電腦,平時只靠電話與同學交流。
你如何讓上述三者透過電腦與朋友聯絡?
爺爺的老朋友、媽媽的鄰居、兒子的同學,都是很實在的社交網絡,但是他們的網絡都沒有Encoded。
Twitter也好,Google+也好,它只是給你一個社交空間而已,而不是給你一個尋找關係的方法。用戶之間的社交關係,是建基於一個早已數字化的系統:電子郵件、討論區、博客等等等。以Google+來說,即使是實名制,即使大家早以認識、早以見面,但是這個電子郵件早就先於在大家的虛擬網絡之間存在,簡單來說,你們的關係早就被數字化,然後才被社交化。沒有先經過數字化的人際關係,並不能存在於互聯絡的社交網絡裡。
沒有這張數字化的入場卷,你就沒有成為社交網絡一員的資格。
但是Facebook這種東西為甚麼能夠有7億個活躍用戶?Odin再強調,是活躍用戶--即使是Gmail的2億人都參與Google+,他們也未必活躍。兩者的分別是:Facebook的社交網絡,是先建基於真實的人際網絡,即使用戶本來就沒有數字化的社交圈子,他也能透過Facebook而找到屬於自己的關係。只要有一個電子郵件戶口,即使你對社交網絡零經驗,電郵聯絡人是空的,也可以憑著真實關係建立社交圈子。簡言之,這是一個原生的、先驗的社交圈子,而Facebook的用戶,有很多都是由零開始的社交網絡使用者。
而Twitter和Google+呢?是數字關係早於社交關係,即使沒有這個虛擬社交網絡,這群人老早就在數字化的社交圈子裡打滾,滾來滾去,也不就是這一群人嗎?Google+的用戶,可以同時是Twitter的用戶,Twitter的用戶,可以同時是Plurk的用戶。
但是不會有人能由零開始地就進入Twitter或Google+的社交圈子裡。
所以,無論是Plurk也好、Twitter也好、Google+也好、Linkedin也好,根本都是同一群人,一群老早就活躍在數字社交圈的人。同時,永遠有一群人總是在問:”我Follow你的Twitter,為甚麼你不Follow我”,也有一群人在問:”為甚麼我的Google+圈子裡總是沒有人?”
這是因為:這個社交關係未必是你們的社交關係,你們的關係首先是建基於一堆數字。你Follow一個人,可能只是因為你對它的Tweets有興趣,不代表他對你的Tweets也有興趣。Google+呢?你即使有Email,但如果你的Email列裡根本沒有人與這個數字網絡有關,就自然沒有人。
但是,Facebook的關係,是先有了關係,然後才有這個網絡--大家還記得 Facebook本來就是個大學生舊生會網站,故此Facebook一開始就擁有了一堆真正的關係。亦因為如此沒有實際社交網絡經驗的人,可以把真實關係 帶進Facebook,故此,即使很多人本來就不太玩電腦、不太上網,但也會願意上Facebook,這就帶來了7億個活躍用戶。
但是,Twitter也好、Google+也好,是先有了網絡,然後才有關係。最少你也要有基本的虛擬社交網絡,Email也好、博客也好、討論區也好,才能建立起來,你不可能單憑一個搜尋就能找到你失散以久的老朋友,你喜歡那個博客,也不代表他願意與你交流。
真實的社交網絡,並不是建基於@,而是建基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