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7 與 Skeuomorphism 的未來(一):蘋果的擬真問題
Odin 按:由於意外的關係,這兩篇文章結果遲了接近一星期才刊出,雖然很多本來屬於 Odin 的「想法」,結果因為太遲刊登而變成「馬後炮」,不過也讓我有充裕的時間修修補補,多添了一些內容。對,現在看起來真的好像「馬後炮」了,大家當成「想法」也好、「馬後炮」也好,自己惦量惦量看吧。
隨著 2013 年 WWDC 臨近, iOS 7 備受關注, iOS 7 本年的最大議題是: Skeuomorphism 是否隨著蘋果原來的 iOS 主管 Scott Forstall 的離去,改由以「極簡設計」馳名的設計總監 Jonathan Ive 主理 iOS 的人機設計介面,會否給被嫌沉悶的 iOS一個新的面目?
蘋果的擬真爭議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一向以來,蘋果在 Forstall 和前 CEO Steve Jobs 主理下,一向都很推崇所謂的「 Skeuomorphism 」的介面設計哲學。所謂的 Skeoumorphism ,有人譯作擬真、也有人譯作擬物,那是甚麼意思?一般的定義是:
一個衍生的事物,保留了原來對象所必須擁有的痕跡作裝飾性的設計,即使那衍生事物根本就不需要那個裝飾性的設計。
在使用者介面上,這代表應用被設計為擁有一些看起來、或是使用起來很像現實世界上的一些相對事物。舉例說:把在電子書上翻頁造成像在真實的書本上揭頁。
一般來說, iPad 的 iBooks 、 OS X 的 iCal 都被視作為擬真設計。

iBooks的擬真設計。圖片來源: 3 Dissue
最初,當蘋果一直采用擬真設計作為 iPhone 的主要設計特色,例如在圖標上大量加入陰形、漸變和玻璃反光效果 (Glossy Glass) ,把一個平面的介面變成很立體、很真實的效果。

iOS 介面組件。圖片來源: Graffle Topia
但是自 2011 年起,不斷有不少人質疑蘋果的設計,認為它已經過時,主要蘋果應該像 Google 一樣,改用 Windows 8 的非立體的、「扁平化」設計:
從設計的角度看,當過度使用 Skeuomorphism 是很絕對的過時,是完全的令人混淆和沒品味。更重要的當蘋果的設計是如此的複雜和受限,與蘋果的硬件相比起來是極度兀突。所以,蘋果的設計應該何去何從?
Android 瘋狂的成功,某程度是能在 Skeuomorphism 和簡潔的視窗之間著墨。當在視覺上 Android 並沒有帶領潮流(我指的包括所有 Android 授權廠商),但他們現在的部份人機交互模式和解決方案,都比蘋果的更好和更先進。
Olof Schybergson, “Skeuomorphism is (finally) dead: So what is Apple’s next design move?”
這是設計師在把 Windows 8 比較時,對 iOS 投訴/批評的地方。這種 Skeuomorphism 的延續,看起來可能是個古樸而有用的舊日記憶的回憶,但更有可能變成有害的事情。
有人指出,相比起卡片式 (Rolodex) 概念或設計, Skeuomorphism 其實比較適合 20 年前,我們的工作仍然與「真實世界」相似。當在今天出現大量從來未見過的工作力量( Odin 按:電腦或互聯網)的時候,這種設計在其實更不可能在現實中實踐。而且,這種對有組織形式的延續,可能會限制了更現代形式的創新。
更有的批評指, iCal 的假皮革、假車線其實只是在消耗圖像能力,使它不能用於更重要的事情上。
Tim Worstall, The Real Problem With Apple: Skeuomorphism In iOS
根據剛才那位不願公開姓名的前蘋果雇員所透露的內部消息,負責處理蘋果軟件外觀的是 Johnathan Ive ,他也同時負責蘋果的極簡硬件設計。 Ive 雖然與 Steve Jobs 的關係很密切,但他一直很討厭蘋果手機軟件上那眾所周知的視覺修飾。
NICK WINGFIELD and NICK BILTON, “Apple Shake-Up Could Lead to Design ShiftBy”
New York Times
Odin 不是專業設計師,不想、也不敢評論 Skeuomorphism 的優劣、或是否已經過時。
究竟,在堅持擬真的 Steve Jobs 和 Scott Forstall 相繼離去,主張極簡路線的 Jonathan Ive 主政後又會如何?
蘋果的「堅持」與「改變」
當坊間一路在指 Jonathan Ive 上台後,會把蘋果的介面大改動之後, 9 to 5 Mac 有這樣的發現:
當 Jony Ive 在去年十月成為蘋果人機介面的領導者後,不少傳言指蘋果在 iOS 和 OS X 的設計語言會趨向更扁平、更簡潔的款式。這些傳言主要指 Ive 的極簡美學將會取代本來的 Skeuomorphism 擬真設計。
在四月,我們報道了 iOS 7 將會在 Ive 的領導下,從本來熟悉的介面,變成更新鮮、擁抱扁平化款式的介面。為了讓大家看到我們所見到的 iOS ,我們一起看看蘋果在 Jony Ive 接手後的美學設計:
作者在內文舉了幾個例子:

舊的(左)和新的(右) Podcast App for iOS ,圖片來源: 9 to 5 Mac

舊的(左)和新的(右) iTunes 。圖片來源: 9 to 5 Mac
上述的介面是有所改變,而且,的確是在 Jonathan Ive 上台後才出現的變化。但對不起,請讓我吐嘈一下: Odin 特意給蘋果的介面挖掘下去,就愈來愈多有趣的事情:

iOS 4 的音樂播放介面(左),和 iOS 5 的音樂播放介面(右)。圖片來源: Intomobile 及 iDownload Blog
對,簡單來說, 9 to 5 Mac 說 Jony Ive 領導下欲改變成「扁平化」的 iTunes 介面,其實是 OS X 的 iTunes 那個很像 iOS 4 的舊介面,要追上一年前 iOS 5 的新介面而已﹣﹣即是說早就在 Jony Ive 未上台、而 Scott Forstall 在任時,這個介面就已經出現了。
對,其實蘋果在堅持擬真介面的背後,暗地裡一直嘗試著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設計。
然後是網頁。這是從 Internet Archive 截取之 2010 年 11 月 13 日的蘋果網站,留意下面的「 iPhone 4 or iPhone 3GS 」及「 4.1 」的工具列,還有很明顯的的反光效果:

2010年11月13日, Internet Archive 截取之蘋果網頁快照。資料來源: Internet Archive
這是在 Scott Forstal l離去之前的 2012 年 10 月 25 日,在 Internet Archive 截取之蘋果網站,iPhone 5表格裡大部份的反光效果早就砍掉了。對,蘋果其實在Jony Ive上台之前,也一路在砍網頁設計的反光元素。

2012 年 10 月 25 日, Internet Archive 截取之蘋果網頁快照。圖片來源: Internet Archive
好吧,也許大家會覺得 Scott Forstall 影響不了蘋果的網頁設計吧。我們回到 iOS 上去好了。
也許有人覺得 Google 這次把卡片式 (Index card) 設計與 Pinterest 式活動流 (Activity Stream) 設計加入Google+ 後,介面變得很簡潔、很好看。但很多人都忘了 2012 年年初,Scott Forstall 努力下的 iPhoto for iOS ,以及它的照片日誌,比起 Google 更早使用了 Pinterest 的設計--雖然,很多人都覺得 iPhoto for iOS 用了大量的擬真風格:
而在 Scott Forstall 主理下, 2011 年推出的 iOS 5 ,也大量採用了卡片式設計來表達(當時還沒有甚麼 Android 4.0 和它的新式卡片介面):

iOS 5 的卡片式設計。圖片來源: Cult of Mac
呀,還有 Forstall 下的 App Store ,也有卡片式設計…

App Store的卡片式設計。圖片來源: idownblog
好吧, App Store 的搜尋介面和早前被蘋果收購的 Chomp 一樣,也有 Pinterest 的影子…

App Store裡的卡片式設計
問題是: Forstall 也有用過 Flat Design 耶!以下是以往的對話泡泡,但由 Scott Forstall 領軍的 Siri ,對話泡泡卻變成「扁平」了,也沒有水滴狀的反光效果了:

Message和Siri都是Forstall主理的產品,Message的對話泡泡(左)仍然有蘋果特色的高光效果,但Siri的對話泡泡(右)就變成扁平了。
而被批評為過度使用 Skeuomorphism 的 Passbook 呢,出乎意料地,在極度的擬真化之前,它居然也有扁平化、卡片化的一面:

被視為過度使用擬真化的Passbook(左),也有扁平化、卡片化的一面(右)
其實蘋果其實在一路堅持擬真的同時,暗地裡一路嘗試不同的新設計。但改變很緩慢、很輕微,結果很多人都忽略了。
Scott Forstall 主政時期,根本就不是只有去擬真這一套,而且在某個程度上,蘋果在測試另一種「改革」,而且,這些改變甚至比 Google 的「改革」還要早。
問題是:
為甚麼蘋果在引入新的設計之餘,仍然要堅守「擬真」?
為甚麼蘋果的介面變革這麼慢?
Skeuomorphism 的知識考古學
究竟蘋果要如何處理介面中的「擬真」問題? Odin 不是設計師,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跳出設計以外的角度,用另一個角度去想這事件:知識考古學。
大家先看看 Google Trends:

關鍵字「 Skeuomorph 」由 2004 年開始的關注度變化。圖片來源: Google Trends
簡單來說,以前根本就沒有幾個人知道 Skeuomorphism 這個調調兒,這個詞匯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乃 2008 年年尾,事實上先前已說過, iPhone 在 2007 年起一路都大量採用了不少擬真元素,但當時一路也沒有人說 Skeuomorphism 有任何問題,要知道 iPhone 的介面在 2007 一直惹來一眾競爭同業的「學習」﹣﹣直至現在,除了 iPhone 之外,坊間一堆的手機、一堆的 App ,都在用著蘋果風格的擬真,使擬真帶來的驚艷效果變得司空見慣。

三星把 iPhone 的 Skeuomorphism 元素忠實地「移植」了。圖片來源: Freestyle Media
直至 2011 年開始,而到 2012 年尾, Skeuomorphism 進入高峰。
為甚麼 2011 年開始,會多了人關注 Skeuomorphism 呢?那是因為當年蘋果推出了 iPad 2 ,以及… 採用強烈 Skeuomorphism 風格的 iBooks ,開始引來坊間對蘋果採用 Skeuomorphism 的關注,但是,當時其實評論仍然很溫和,也沒有明顯的批評成份。以維基百科為例,「 Skeuomorphism 」這個條目直都沒有與蘋果扣上任何關係,直至 2011 年 9 月 13 日的修改版本,才加入與蘋果相關的字句。
真正的關鍵是 2011 年年中推出的 OS X Lion 和 iOS 5 。其 iCal 、 Contact 和新加入的 Reminder 都大量採用了假皮革、假木板的設計,媒體才開始有微言,而在 2012 年推出的 Find my friends 、 Game Center 裡所採用的大量 Skeuomorphism 設計,更惹來劣評如潮,而維基百科的 Skeuomorphism 條目,也在 Scott Forstall 離開蘋果後不久的 2012 年 11 月 1 日,把蘋果的介面加進「 argument against 」的位置裡,直接拿蘋果的介面作 Skeuomorphism 的反面例子﹣﹣這個時候,也是 Google Trends 裡的「 Skeuomorphism 」升上最高峰的時候。
換言之,大家其實並不覺得 Skeuomorphism 有問題,而是覺得「過度使用」和才是有問題。

Lion的「假皮革」iCal(上)和Snow Leopard的「假鋁質」iCal(下)(點擊圖片放大)。圖片來源: OSX Daily
更重要的是:而且,請再留意:如果說 Lion 和 iOS 5 是關鍵的話,那更重要的是它象微了蘋果的「假鋁質」過渡到「假皮革」和「假木板」(見上圖)。
事實上,最初的 iOS 和 OS X 也有用上大量的時,倒是沒有人嫌棄,但改成「假皮革」,就惹來不滿。當年 Lion 初推出時,就有一堆偏方可以把Lion的「假皮革」 iCal 換回「假鋁質」 iCal 。相反,我們永遠都能在 Firefox 的官方主題元件網站的首 25 個最受歡迎的主題裡,找到金屬質感主題的身影,但假木頭、假皮革就不待見。
同樣是「擬真」,為甚麼模擬的對象是鋁合金就沒問題,但模擬木頭、皮革就有問題?事實上,問題關鍵是假皮革、假木頭並不是擬真。設計 Sacha Greif 解釋:
一個皮革素材的時鐘應用不是擬真,只是品味差而已…
擬真手是「一個衍生的事物,保留了原來對象所必須擁有的痕跡作裝飾性的設計」。
所以,一個天氣 App 有一個玻璃溫度計是擬真的;現實世界裡,玻璃對溫度計是必須的,但在設計上純粹是裝飾性的。
一個用皮質素材、或是一個太空背景的 iPhone App 不是擬真。首先,這個木質沒有指任何「原來的對象」(作者按:溫度計不是木造的)…那是否代表木質的溫度計是好構思?不,這一樣很可怕!不是因為它在模擬甚麼事物,而是因為它「混雜暗示」。
「混雜暗示」 (Mixed Metaphor) 是擬真的對立面。這只是一個指向任何完全是原來對象所非必要的設計痕跡,甚至完全與原來對象無關。
但這也很似擬真,「混雜暗示」可以產生很出色的效果﹣﹣只要你懂得使用。
舉例說:在你的 App 上使用木質素材,就可以很好把注意力吸引到你那些元素上、或給你的設計一個很獨特的風格,簡言之,那是因為木質素材感覺「在畫面之外」。
簡單來說,在網上衝浪根本就與鋁合金質感無關, Find my friend 也與手縫線扯不上關係,要表達那是日曆也用不著透過皮革來表達﹣﹣那明顯是蘋果的設計師想借著這種「混雜暗示」來帶出一些「畫面之外」的意識。
如果說「假鋁質」背後的是 MacBook Pro 上面的那一種冰冷、高科技的 Bauhaus 風格,那「假皮革」、「假木板」背後其實是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的風格。換言之,模仿酷的現代的事物就會有前衛感覺,但如果模仿過去的事物就變得很「古樸」。
所以 iOS 的「過時」,某程度上不是「擬真」過時,而是因為它「所模仿的事物過時」。
那 iOS 的介面真的過時了嗎?是的。如果說 iOS 的設計還只是「過度使用」和「不當使用」了擬真的話,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真的與「擬真」無關。因為更嚴重的是:如果說 iOS 的設計是在分享著蘋果的設計語言,那個語言叫: Aqua。
這個被 Steve Jobs 認為「我們要把按鈕造到好看得讓你想在螢幕上舔一口」的介面,在 2000 年剛推出時的驚艷程度,絕不下於 iPhone 初出的程度。「蘋果的維基百科」 (Apple Wiki) 如是說:
Aqua 原來大部份的設計是意圖配合 iMac G3 和 Power Macintosh G3/G4 的桌面版本,但蘋果後來把其工業設計類型改成拉絲金屬… Aqua 主要由兩大類視窗所構成:標準條紋 (standard pinstriped) 及拉絲金屬 (brushed metal) 。標準條紋視窗包含了依附在視窗上旳玻璃質感按鈕。而拉絲金屬就會有多種的灰色漸變,而且按鈕會沉向視窗。
下圖是 Aqua 的「標準條紋」風格,包括了大量藍色條紋和俗稱「果凍」狀的玻璃質感。

Mac OS X的「標準條紋」Aqua介面元素。圖片來源: The Design Work
隨著 2007 年蘋果推出 iMac Aluminium ,蘋果也給當時的 OS X Leopard 及後來的 Snow Leopard 重新設計了 Aqua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
標題列有著比以前更黑、更灰的陰暗,工具列也統一用了更黑的風格,拉絲金屬被換成白色的「塑膠感」陰影…視窗的條紋背景被完全移除(作者按:其實在列表模式的Finder仍然可見到藍色條紋)。

OS X Lion的介面元素。圖片來源: Mackits
那2007年推出的 iPhone 呢?基本上是沿用著 iMac G3 年代的「標準條紋」版本的 Aqua 介面,大量的玻璃質感反光按鈕:

iOS的立體化、光面化的UI組件。圖片來源: Logo Bird
以及是iOS的設定 (Settings) 背後的經典「標準條紋」:

iOS設定頁與iMac G3。iMac圖片來源: T3
在 2010 年推出的 iPad ,介面事實上也有所改變,比較接近新的 OS X ,多了金屬質感的風格,但仍然有不少「果凍」式按鈕:

iPad的設定頁已脫離「標準條紋」風格。圖片來源: Penn State Libraries
如果說 iOS 介面過時與「擬真」有關,更大程度上是 iOS 本身就是用了 iMac G3 的舊式介面設計。
大家看看歴代 Dock 的演變就更清楚:
大家有注意到 iOS 6的Dock (上)還是一塊玻璃,而 OS X Mountain Lion (下)的 Dock 已經變成一塊貌似鋁片的東西嗎?
iOS 介面的問題,根本就不是「擬真」,而是:
- 過度使用「擬真」;
- 不適當使用「擬真」;
- 介面本身就是用了舊的「標準條紋」理念。
故此,無論 Jony Ive 也好、或是 Scott Forstall 也好,其實都在慢慢的找一個新的介面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