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n is misleading you!
Odin is misleading you!
Odin is misleading you!
Navigation
  • 關於Odin
  • 正文
  • 短文
  • 訂閱正文
  • 訂閱全文
You are here: Home › Article › Odin 笑談 iPhone 5C (上):廉價的「不廉價」
← 短文:「賤價」賣身的 Nokia
短文:新媒體 →

Odin 笑談 iPhone 5C (上):廉價的「不廉價」

2013/09/09 | Filed under: Article and tagged with: Apple, Industry, iPhone

Odin 絕不是第一個指蘋果會推出廉價 iPhone 的人,但是, Odin 應該是華語世界裡,最早一批撰文分析蘋果應該會推出「廉價 iPhone 」的人,當時這篇文章惹來不少的爭議。我當時這樣說:

誠然,蘋果在成本上完全可以造出「廉價的iPhone」,在市場上也需要造出「廉價的iPhone」,而蘋果高層自己其實也願意造出「廉價的iPhone」,所以,即使大家再抗拒也好,Odin覺得「廉價iPhone」並不是「可能會推出」,而是「何時會推出」。

然後來到近月,坊間的「廉價 iPhone 」傳說愈來愈熱烈,多彩的塑料機身照片,已經讓這個「傳言」差不多變成了事實一樣,幾乎沒有任何媒體或是分析師,敢站出來大聲說蘋果是「不可能推出廉價 iPhone 」。

明星林志穎手執一台傳說中的廉價 iPhone 拍照,但部份媒體懷疑這是假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當「廉價 iPhone 」的消息愈來愈像是真的時候,「懷疑」的聲音小了,「質疑」的聲音多了,例如以下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不但不是蘋果的慣用的「欺詐手法」(modus operandi),更不是蘋果的生意經。如果蘋果真的研發次等的設備以卑劣地迎合廉價市場,那就等於讓蘋果向現實低頭,使蘋果失去吸引力。 Steve Jobs 泉下有知必定會從墳墓裡跳出來,終止這場鬧劇,回復蘋果品牌的聲譽。

Tony Bradley, “Why A Cheap iPhone Makes Absolutely No Sense”, Forbes.

製造一台廉價 iPhone 對蘋果可能幣多於利。新 iPhone 進入這個低階的市場,初期的銷售可能會很不錯,但這個「一般」的 iPhone 會把蘋果多年來辛苦經營的成果毀掉:給高檔的奢侈品制訂高價的能力。我們不見得法拉利 (Ferrari) 會造小車 (compact cars) 來給中產家庭使用,因為這個形象比「獲得新市場」更重要。

iPhone 5C 會削弱蘋果的品牌,但會即使增加銷量。目前蘋果決定要它的旗艦產品 iPhone 5 下砍一刀,我覺得與其說兩台電話會在商業上出現互補,更不如說是構成競爭。對於學生或時薪工人來說,與其拿一台新的、全費的 iPhone 新品,他們更不如買一台更便宜的代替品--當蘋果產品仍然保留著「社交地位」象徵的時候。

Michael Mandala, “Apple’s New Low-Cost iPhone May Hurt More Than Help”, Motley Fool

究竟,傳說中的「廉價 iPhone 」何去何從?

蘋果的「廉價傳統」

究竟,廉價 iPhone 是否真的一定會影響品牌形象?我不知道,但如果法拉利 (Ferrari) 真的「不會造小車 (compact cars) 來給中產家庭使用,因為這個形象比『獲得新市場』更重要」的話,我只能說:很多中產家庭就法拉利就造了很多小車…對,是玩具車,而且,這些玩具車的售價都是中產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

當然,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是試想想:當尊貴的 Mercedes-Benz 也有生產像 A-Class 這樣的小車,而尊貴的 Audi 旗下也有生產像 A1 這樣的小車,那代表了 Mercdes-Benz 和 Audi 會覺得「獲得新市場」比「品牌形象」更重要嗎?最少,我們沒有太多人會覺得 Mercedes-Benz 或 Audi ,其品牌價值就跟生產 Passat 的 Volkswagen 或 生產 Swift 的 Suzuki 同級吧。

蘋果並不是第一天生產這㮔「小車」,但是,從來都沒有人說過這些「小車」影響它的品牌價值。甚至這樣說:蘋果向來都有個「廉價」的傳統。

我們先探討一下蘋果的價格策略:

市場區隔 高端產品 入門售價 低端產品 入門售價
桌面電腦 iMac US$ 1299 Mac mini US$ 599
筆記本電腦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US$ 1499 MacBook Air US$ 999
平板電腦 iPad with Retina Display US$ 499 iPad mini US$ 329
智能手機 iPhone US$ 649 (unlock) iPhone 4 US$ 450 (unlock)
音樂播放器 iPod Classic US$ 249 iPod Shuffle US$ 49
路由器 AirPort Time Capsule US$ 399 AirPort Express US$ 99

簡單來說,蘋果不單不是沒有生產「小車」,而且,除了最高端的 Mac Pro 之外,在它的產品線上的每個各角落都有著「小車」的蹤影,甚至這些「小車」本身不少都是在 Steve Jobs 的授意下出現,而不是甚麼「受到壓力而推出」、「有違 Steve Jobs 專注的小量精品策略」云云--為甚麼 iPhone 就不能有「低端產品」?

Steve Jobs 在 1985 年接受 Playboy 的採訪時就明確表示:

當我們能降價時,我們一直會去做。我們的電腦目前的確不夠幾年前、甚至是去年的便宜,但 IBM 同樣如此。我們的目標是讓千萬人使用蘋果,當我們賣得愈便宜,就愈能達到此目標。我樂於見到 Macinstosh 賣 $1000 。(編注:1984 年第一代 Macintosh 售價為 US$ 2495)

「分析師之王」 Horace Dediu 給近年蘋果產品平均售價 (ASP) 製作的圖表,我們可見 Mac 在近 7 年來果然是不斷的調整售價:

2005-2011 年間 Mac 、 iPhone 、 iPad 和 iPod 的平均售價。圖片來源:Asymco。

今天,可能很多人會對蘋果準備推出廉價 iPhone 而感到驚訝;但在 10 年前,也許也有很多人會蘋果準備廉價 iPod 而感到不可思議。當時 Steve Jobs 如是說:

我們喜愛 $100 的 iPod!我們想知道如何做到…我們一直都致力於生產更廉價的 iPod。我們正在準備下一步。

而分析師 Ben Evans 給 iPod 製作的圖表就更清楚看到 iPod 的漸漸「廉價化」,但多年來從來都沒有人覺得 iPod 是廉價、低端的媒體播放器,大家都只記得它是台 idiot Price Our Device 的昂貴機器:

iPod 的售價變化。圖片來源:Ben-evans。

仍然不相信蘋果其實本來就有「廉價化」的傳統?先不要說 iPhone 在2008 年就曾把合約價由 US$ 499 降至 US$ 199 (當然,補貼價某程度上是數字遊戲)如果大家不善忘的話, MacBook Air 第一代的開售價是多少?是 US$ 1799 。現在呢?是 US$ 999 (13 吋版本為 US$ 1099) 。在 6 年後的今天,當年的天價高端產品,在今天砍價接近 50% ,變成了「最低端」的蘋果筆電!

MacBook Air 第一代入門價格為 US$ 1799,當時誰猜到 6 年後,這樣的「高端產產」砍價接近一半至 US$ 999 ,然後變成「低端產品」出售?圖片來源:YouTube。

事實上,蘋果沒有像坊間想像的那樣一毛不拔,它們會像一般廠商一樣賣入門級產品、也會給產品降價,它與一般廠商的最大分別只是:蘋果甚少會給在銷售期內給與「折扣」(Discount),但是,它會在新的銷售周期製訂一個更低廉的「訂價」。

「廉價」,不「廉價」

然而,即使蘋果把 MacBook Air 大幅降價,即使蘋果把 MacBook Air 當作低端產品出售;即使競爭對手的產品沒有特別比 MacBook Air 便宜;即使 2010 年的 MacBook Air 用的是比別人還要次一等的 Core 2 Duo ;即使 2011 年的 MacBook Air 仍然沒有引入USB 3.0 標準;即使 2013 年的 MacBook Air 仍然沒有引入競爭對手都開始採用的視網膜螢幕。

但是媒體也好消費者也好,從來沒有人把 MacBook Air 真正的當作「Cheap」、「低成本」的筆電,也沒有人把 MacBook Air 視作為「破壞蘋果高端、高價品牌」的產品。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

蘋果產品過去給人高單價的印象,並不是因為蘋果要賺到盡、高毛利率云云,而是蘋果一向以高成本生產的副作用。

既然蘋果自 Steve Jobs 回歸後, Mac 、 iPod 、 iPad 一直都有「廉價化」的傳統,甚麼一向以來,為甚麼蘋果的「廉價傳統」從來沒有破壞過蘋果的「高端」品牌價值?甚至這樣說:為甚麼蘋果的這個「廉價傳統」從來沒有被人注意?主因有二:

  1. 蘋果「廉價產品」的本質;
  2. 對手的價格策略。

「廉價 iPhone 」也一樣,「廉價 iPhone 」是否「 Cheap 」、是否破壞蘋果的「高端」形象,重點不是「它的價格有多廉宜」。

為甚麼蘋果「高端」的形象不會被「廉價」所破壞? Odin 首先從第一點分析:蘋果「廉價產品」的本質。以 MacBook Air 為例,蘋果在 2010 年推出最新一代 MacBook Air ,價錢急降到 US$999-1299 ,雖然仍然用著舊款的 Intel Core 2 Duo 處理器,但全線改用高速 SSD ,用 AnandTech 的說法是:「全新設計、降價和改進的內涵」,這代表了蘋果的廉價,與其說是「將貨就價」的在質素上的犧牲,倒不如說是更大程度上是供應鏈改進的結果。

除了 MacBook Air 之外,其餘的蘋果「低端」產品其實也有相似的做法:例如 iPad mini 雖降價了,但就沒有幾個人覺得 iPad mini 危害了蘋果的品牌形象。先不論 iPad mini 的規格是否有比較低級,但當時 The Verge 就這樣評價:

iPad mini 是台出色的平板--但它並不廉價。我不敢肯定這是因為設計上的因素、還是在蘋果控制的市場力度之外的因素。我不能想像其它公司會如此在乎產品的設計和質量--或是它們知道如何巧妙地把供應鏈的力度最大化--所以這種東西告訴我這台平板絕不意外地不是賣 200 美元。它不像讓蘋果在低端市場上競爭--更像是在拉高低端的水平。

iPad mini 借用了 iPhone 5 的生產能效,讓這台「廉價」平板一點也不廉價。圖片來源:The Techandroid。

關於供應鏈方面,以專業馳名的科技 AnandTech 在2012年 iPad with Retina Display 初推出時,曾就著這方面有以下的看法:

關於 iPad 的視網膜螢幕這方面,其實能用 US$ 499 取得這個解像度和螢幕品質的設備是多麼的難以置信。雖然我們必須要注意不宜把太多的功勞都歸功於蘋果(因為那明顯是由三星、Sharp 或其它顯示器夥伴生產視網膜螢幕),但蘋果是確實的推動它的生產夥伴到發展這種解決方案。

要生產這種商業化部件 (commoditized component) 的最大難題,是「降低成本」成為了創新的主要推力。這幾年我一直指責筆記本電腦的廠商沒有用更高質素的 LCD 面板,但一直沒有人願意生產能足以讓成本大幅下降的龐大數量。有人也同時告訴我,這些筆記本電腦放在百思買 (Best Buy) 的架子上,用戶根本就不會在意它有沒有高質素 IPS 螢幕--所有人都只在意最終的訂價。

蘋果在 Steve Jobs 的領導下,有很不同的想法。 Steve 追求的是質素和體驗,成本變成次要的考慮。透過緩慢而穩定的升級方向,蘋果有能力去建立一個龐大的消費基礎,而收入也提高到一個有足夠力量去驅使產業降低成本。蘋果有能力把你的晶圓廠都塞滿,包攬你所有的產能,但你必須為此訂單而做任何事。

最終,整個產業都會因而受惠,而所有跡象表明蘋果將會為「專業」的筆記本用戶特別做一點事。正如我先前所說:蘋果透過 iPad 的視網膜螢幕提高了標準,這次是平均 US$ 500 的視網膜螢幕,標準也提高了。

對蘋果來說,每一次的降價都不盡是代表在質素素上的犧牲,而更可能是在供應鏈上的改進。 MacBook Air 大幅降價就是由此而來,而 iPad mini 也有效地借用了不少來自 iPhone 5 的生產技術來提高質感,這正好反應了一點--蘋果的「廉價」反而正正是蘋果的「優勢」。

Retina Display 突顯了蘋果在「廉價」上的優勢。圖片來源:The Verge。

不少分析都有指出,,在競爭對手未能平衡成本與價格的情況下,蘋果每次都往往能透過巨額的資金和海量的訂單,就把一些在市面上罕見的規格、技術和造工,以令人接受的方式大量引入到消費者市場,然後,海量的訂單形成人為的缺貨,導致對手的供應鏈成本急速上升,逼使對手難以降價跟進;即使是跟進了,不是規格天殘地缺,就是要虧著本的來賣貨。由最初在 iPod 時代引入新式 1.8 吋微型硬碟, 後來 iPod nano 和 iPhone 把 NAND Flash 的價格都炒得上了天;iPad 推出時又把全球的大型 LCD 觸控螢幕買斷了;而 Retina Display 更是典型的例子,蘋果在 2010 年推出 iPhone 4 後,對手用了接近三年的時間,才能生產大量出貨的在高ppi( RGB 排列,非 PenTile 排列上)螢幕。

到了 2013 年的今天,智能手機的生產技術日趨成熟,生產規模亦日益擴大,既然有人能用 US$ 330不到的售價,就能賣著與 Galaxy SIV 規格相若的手機,iPhone 的成本能進一步下降根本就不是難事。而且,雖然坊間流傳廉價 iPhone 用的是成本較低的 A6 處理器,但認真的說一句:如果最後蘋果突然推出了一台用全新 A7 處理器的廉價 iPhone ,大家也不用太震驚--事實上,iPad mini 其 Apple A5 和 512 MB 記憶體的 18.5 美元的成本,與 iPhone 5 的Apple A6 與 1GB 記憶體的 27.95 美元成本相比,只是僅僅相差 10 美元而已,為了這 10 美元不到的差距而繼續保持一條舊款處理器的生產線,也不利蘋果生產線的規模化--要知道,坊間已經開始傳言新一代的 iPad mini 將會用最新款的 A7X 晶片。

簡單來說,每次蘋果的「廉價化」,都會惹來市場上--不是消費市場,而是供應鏈市場、以及生產者市場上的一陣腥風血雨。這回的戰場會是塑膠嗎?要知道廉價 iPhone 傳說用上了抗刮能力比淬火硬鋼 (Hardened steel) 還要強的塑膠,而在之前蘋果的最大對手三星,用的塑膠僅僅老是被指膠味太重的「三層優質、純粹、潔淨的聚碳酸酯」。

至於第二點「對手的價格策略」,我們留待下回分解。

Share the post "Odin 笑談 iPhone 5C (上):廉價的「不廉價」"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Pinterest
  • LinkedIn
  • Weibo
  • E-mail

Did you like this article? Share it with your friends!

Tweet
← 短文:「賤價」賣身的 Nokia
短文:新媒體 →

Odin’s splits…

@odin_asgard的推文

WP Man

  • 登入
  • 訂閱網站內容 RSS 資訊提供
  • 訂閱網站留言 RSS 資訊提供
  • WordPress 台灣繁體中文

Recently split to Odin

  • 「livestock」於〈傻瓜公告:Odin 今天被「拍扁」了!〉發佈留言
  • 「iOdin」於〈傻瓜公告:Odin 今天被「拍扁」了!〉發佈留言
  • 「David」於〈傻瓜公告:Odin 今天被「拍扁」了!〉發佈留言
  • 「X」於〈Odin笑談iPad mini(三):蘋果的最大敵人〉發佈留言
  • 「Eason」於〈短文:被遺忘的可穿戴設備--智能耳機〉發佈留言

What a Mess

android announcement Apple Apps Article Blackberry Borrowing Gadgets Carrier Chromebook Cloud Design Facebook Google HTC Industry Internet iOS iPad iPhone Link blog Mac MadeWithPaper Maps Media Microsoft miscellaneous Netbook Nokia Patent PC Review Samsung Search siri SmartDevice Smartphne smartphone Social Network SoLoMo SteveJobs Tablet Twitter UI wearable Web

© 2023 Odin is misleading you! - 分享授權: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