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n 笑談 iPhone 5c (中):戰略級「失敗品」
說到 Odin 去年的猜想,雖然說不全錯,但也不全中。我們先來回顧一下:
- 改為「一年兩機」:機會大;
- 推2台 iPad、2台 iPad mini:機會不大;
- 推2部 iPhone:機會頗大;
- 會推出廉價 iPhone:機會一般;
- 會推出兩台不同類別的 iPhone(例如不同螢幕呎吋、不同硬件級數):機會一般;
好吧,其實基本上我都猜中了,不過最大的失誤是,我他媽的把 iPhone 5c 的價錢猜得太低了,結果 iPhone 5c 只便宜了 US$100 ,而且還是跟 iPhone 5 差不多的舊規格,害我的臉皮都不知要擱在那邊去好了。

iPhone 5c。圖片來源:Apple。
好吧,那今年坊問對 iPhone 6 的傳聞又如何?目前對於 iPhone 6 的主要原傳聞是來自螢幕呎吋以及 iWatch 配搭的 Healthbook 上,其它比較枝節的,我們先放在一旁,我們重點看看螢幕呎吋的傳聞:
- WSJ:「蘋果預期會棄用 iPhone 5c 上的塑膠外觀。」
- WSJ:「蘋果計劃推出一台 4.5 吋對角線的大螢幕 iPhone,另外再出一台大於 5 吋的版本。」
- SCMP:「這個科技手機巨頭將會在 9 月推出兩個呎吋版本的 iPhone 6:4.7 吋和 5.5 吋。」
- UBS:「他(分析師 Steve Milunovich)認為兩者中的小呎吋版本( 4.7 吋)「看來肯定會推出」,但5.5 吋的版本可能不會在同一時間推出,或是會以同一解像度、但以較低的 PPI 推出以幫助發展者。」
每年一度的傳言
大 iPhone 的傳聞向來不絕於耳,幾乎每一年的 iPhone 都傳說會推出更大的版本,2011 年的 iPhone 4s 如是,iPhone 5s 的時候也傳出要推 4.6 吋的螢幕。事實上, Tim Cook 早前就在 WSJ 的採訪時「否認」不會替出平板手機 (Phablet) 時這樣說:
我只可以說我們只會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才推出,我們並不上越界。這並不代表我們永不會這樣做。我們想從各方面給於用戶最正確的東西--不單是呎吋,更包括解像度、清晰度、對比和耐用性度。我們顧慮到市面上對螢幕的衡量有不同的指表,而這是因為我們知道螢幕是「軟件的窗戶」(Odin 按:指是是用戶只能靠螢幕才能接觸軟件,所以軟件質素的好壞,全靠螢幕的輔助)。
考慮到「軟件的窗戶」這個問題,今年的傳聞其實都比往年還要靠譜。我們可以用 DPI Calculator 來計算一下,其實就會發現 4.7 吋和 5.5 吋其實是一個 Magic number:
- 如果 iPhone 6 是 iPhone 原來解像度的三倍(目前是兩倍),即 1706 x 960 ,那改用 5.4 吋左右的對角線螢幕,其螢幕 PPI 將會是 326,即是目前 iPhone 5/5s 所用的像素密度。
- 如果 iPhone 6 是保留 iPhone 5s 原來的 1136 x 640 的解像度,那改用 4.7 吋左右的對角線螢幕,其螢幕 PPI 將會是 264 ,即是目前 iPad Air 所用的像素密度。
誠然,每年的 iPhone 都傳出會有更大呎吋的版本,我是相信的--但傳言並不代表一定會推出。
一般產品開發會經過多種的測試階段,才會真正進入大量生產 (Mass Production) 的階段。傳言的出現,並不一定在是蘋果極大可能本身就是因為蘋果一直都在做不同呎吋、不同解像度、不同效果的原型機或測試機,後來被意外地發現的結果,但是,這些原型機/測試機的作用,可能就只是「測試」而非投產--只要一天未進入試產階段,即使跑出一萬台測試機器,也不代表這個傳言能被確認。

傳說中的大螢幕 iPhone 6 圖紙。圖片來源:MacRumors。
最少,到今天為止我們還未見到有真正的 iPhone 6 的諜照,而坊間也傳言 iPhone 6 的螢幕最快要在 2014 年五月正式進入「大量生產」階段,這可能代表--iPhone 6 的真正螢幕呎吋,可能才剛剛確定、甚至根本還未確定;至於前的傳言呢?可能全屬「測試機器」的結果。
但是,這種傳言反而能夠反映一點:蘋果並非完全不想推出大螢幕 iPhone,由 iPhone 4s 開始不斷出現的謠言,其實就不斷的證明了蘋果在測試「大螢幕 iPhone」的可能性--但看來最後都被否決了。
但到了 2014 年,是否到了適當的時候了?
iOS 7 的手勢操作。影片來源: iMore
但這回的 5.5 吋或 4.7 吋的 iPhone 傳說,在這個 Magic Number 下理論上是比以往都「可行」,最少比當初那種傳聞會推出 1920 x 1080 的那種白痴規格更為靠譜,而且在時機上,也比起以往都來得正確。
- 無論螢幕是 326 PPI (iPhone 5s) 或是 264 PPI (iPad Air),這條生產線其實都是已建立良久,螢幕呎吋的改動只是把本來的螢幕切得更大塊,即使仍然會對產能帶來影響,但影響程度總比重新建立一條新的 PPI 生產線要方便;
- 大呎吋的高解像螢幕,在 iPad with Retina Display 和一堆 Phablet 的普及下,產能和質素也得以提高,耗電量也變得更容易接受;
- 保留 1136×640 的解像度,開發者毋須重新適應;即使把解像度調度 1706×960 ,也只是把原來的解像度由 x2 變為 x3,在適應上遠比改為 1920×1080 要容易;
- 在 Phablet 愈來愈流行的今天,用戶愈來愈能接受「蹩腳的」單手操控,也愈來愈接受拿着偌大的平板手機來聊天。
- 而 iPhone 經過不斷的「偷薄」之後,內部可用的空間其實愈來愈少,但同一時間坊間一直傳說蘋果為了 iHealth 功能再加入一堆新的傳感器,但同時又傳 iPhone 6 會變得難以置信的輕薄。故此蘋果除了花大錢改良元件之外,更簡單有效的方法是:iPhone 機身橫向發展,在增加機身元件空間之餘,又不會使機身變厚。
- Tim Cook 表示與中國移動的合作是蘋果的「分水嶺」(watershed),而在 2014 年第一季,大中華市場已成為蘋果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根據 Kantar 的調查,大中華地區對平板手機的需求極高,而且有消息指出中國地區 的iPhone 5s 的需求快速下降,大家都持幣觀望着大螢幕的 iPhone 6。
- Tim Cook 要求的「單手操作」,在 iOS 6/7 以降、以 Siri 為主的語音命令 (Voice Command) 和新的手勢 (Gesture) ,最少讓大家可以不用辛苦地把手指再伸到左上方處「退回上一頁」:
究竟是否一氣過同時推出 4.7 吋和 5.5 吋的 iPhone? Odin 深信:蘋果自己也不太能肯定。
大螢幕、太謹慎?
為甚麼蘋果會在推出大螢幕 iPhone 這個問題上如此猶豫不決?
Odin 在 iPhone 5c 推出之前,一直都指蘋果不會推出大 iPhone (雖然由 iPhone 5 開始就輕輕的調大了少許),我在 2011 年年尾寫《Odin 笑談 iPhone 4S 》時我是這樣說的:
原因是:即使很多人會喜歡它的屏幕夠大,但同時相信也會有人嫌它的屏幕太大﹣﹣多少人?不知道。
對, 總會有些人是不喜歡太大的手機。 Odin不是跟你說甚麼能不能單手使用之類的問題,而是:這個世界上有數十億人口,總會有些人不喜歡太大的手機,而且,我們根本猜不透會有多少人不喜歡太 大的手機。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小白在爭論手機要多大才夠,甚麼3.7吋最好、4.3吋好了,搞著搞著搞出個5吋也會流行,誰知道呢?
那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答案不是很簡單嗎?Android世界有無敵的機海戰術,多出幾部,Trial and Error好了。你看三星由10.1”、8.9”、7”、5.3”、4.3”、3.7”、3.5”都推個來試試又如何?押中寶了,Geek們喜歡了,就會 有人說「大膽」、「有創意」,押不中寶嗎?The sales is quite smooth/small好了,反正我也有一堆其它呎吋的任君選擇,總會挑到你心目中想要的呎吋…
但一年只出一部的iPhone呢?
最 少,Odin就曾不只一次聽見有女性說:「如果iPhone變大了就不買」﹣﹣要知道iPhone的妙齡少女用戶比例要比Android的高出不少,手指 短的可以不用Galaxy Note,改用Galaxy S II,但不用iPhone 4S呢?叫她們改買iPhone 4嗎?要知道蘋果一年一iPhone,而iPhone的利潤差不多佔了蘋果全年收入的一半…
如果真的押錯寶了,iPhone沒有以前的好賣了,結果會如何呢?
事實上,在《日經技術在線》早前進行的調查裡,受訪者對 iPhone 的印象是:「雖然液晶屏只有4.0英寸,小於其他參與比較的產品,但重量輕、易握持的特點備受女性好評。」而市場調查機構 Kantar 的調查更有趣,他們雖然發現在平板手機在大陸很受歡迎,但在歐洲的影響卻很有限,甚至有 42% 的平板手機用戶在換機時換了一台螢幕更小的智能手機。
對,無疑大螢幕的平板手機很受歡迎,但這種「受歡迎」,某程度上是建築於愛者恆愛、惡者恆惡的兩極反應--對於一向在機海浮沉的三星來說,這種對平極手機的兩極化情緒並不是問題,反正不喜歡 Galaxy Note 嗎?買 Galaxy S mini 就好了,但一年一機的蘋果,就不是這回事了。
簡言之,關鍵在於「一年一機」的策略。

正常成年人手掌與 2011 年流行的智能手機呎吋。圖片來源:Odin is Misleading you。
而這個重任,其實就在 iPhone 5c 身上。Odin 當年如是說:
…故此,如果吧,我指的是如果,蘋果真的要推大屏幕的iPhone的話:絕不可能就只有一個放大版的iPhone,必然是一堆不同呎吋的iPhone,任君選擇。對,我不會跟你說蘋果一定不會推大呎嗎的iPhone,Impossible is Nothing,但是,如果真的要出,一定不會單單是一部了事。
這回真的輪到 iPhone 試試機海嗎?這…真的有可能嗎?這不是不可能的事﹣﹣iMac、MacBook 都有多種呎吋,而且,蘋果反正有 iPad 這個「放大版的 iPhone 」,真的不可能有另一個呎吋的 iPhone 嗎?你不要跟我說甚麼單手、雙手、三隻手,也不要跟我說甚麼生態環境解像度之類的東西。
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說過:辯護律師,要找,總是會找到的。
Tim Cook 在2012 年的訪問裡,很強調製造大螢幕手機,不可以犧牲「單手操控」特性,但在 2013 在 AllThingD 的採訪,以及在 2014 年年初被 WSJ 採訪時,就已經絕口不提單手操控的特性,只是說大螢幕手機需要「犧牲螢幕質素」--不再提及「單手操作」,那是否代表 Tim Cook 已經不把「單手操作」列入考慮之列?
無疑,在 iOS 7 加入新的操作手法,對 iPhone 的單手操控是有所改善,但用過平板手機的朋友都知道--遇上 5 吋螢幕的話,單手永遠是力不從心。如何才能真真正正不要犧牲單手操控呢?那就最好是在端出 5 吋平板手機體驗的同時,也保留着 4 吋大小的單手操控手機。
對,辯護律師嘛,要找總是會找到的。
反正蘋果今天已經慢慢的、偷偷的實行着很多果粉所唾棄的「機海戰術」,對,也許這仍然是「不方便的真相」,但又如何?iPad 已經有 iPad Air 和 iPad mini 兩個規格,再多推出一個不同的呎吋並不叫人意外。事實上,坊間一直傳說蘋果還打算推出 12-13 吋的 iPad Pro,這正能好好的把「大 iPhone 」和 iPad 的市場區分,也不那麼怕大 iPhone 會對 iPad 帶來太大的衝擊。
而 iPhone 呢?反正有 iPhone 5c 和 iPhone 5s 兩個規格,只要解開了「一年一機」這個一路束縛着蘋果傲驕腳步的枷鎖,那對於蘋果來說,不是正好的嗎?
iPhone 5c 的戰略高度
故此,iPhone 5c 的重要性可能比我們想像之中的重要--坊間傳聞蘋果會放棄 iPhone 5c 這種塑料外殻這回事,即使是 iPhone 5c 銷量再慘淡也好,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 iPhone 5c 的銷量其實也沒傳媒所指的那麼差。
而且更重要的是,雖然這並非蘋果第一次使用塑料作為物料,但某程度上 iPhone 5c 會是對 iPhone 工藝的一個全新的嘗試。著名中國大陸設計部落客 id 公社如此評價:
最終就通過高光很好的體現出了,這也是為什麼 iPhone 5c 與 iPod touch 5 代在背部設計不一樣的一個原因,除了厚度不同,材質對光的不同表現,要求 iPhone 5c 對曲面的連續有更高的要求。
…注意變化的光滑性,前後的速度,以及到達和離開曲面時的粘滯。形態的光滑過渡除了會影響靜態的高光邊緣的光滑過渡外,在動態變化上表現會更加突出,而它們都在日常使用場景中直接影響用戶的觀感的。在看到的一刻,就能識別出形態的特殊之處,他未必關注高光的光滑之類,而是總體之感,總體性在設計中也一樣體現,比如曲面與底部平面的光滑過渡決定了曲面的形態和輪廓線,它並不是一條隨手畫就的曲線。
根據《日經技術在線》的說法:
蘋果製造iPhone5c使用的是具有一定強度,「但在樹脂中比較不容易成型」的聚碳酸酯。即使加熱到高溫,聚碳酸酯依然會保持高黏度,在模具內的流動性差。無法判斷是否能藉助小技巧製造出完美的表面。
為此,蘋果設計出了在注塑成型的程序中不在外殼上形成螺絲孔和肋板,只製造平板狀殼體的方法。維持強度所需的肋板和組裝產品所需的螺絲孔是在成型之後,通過黏接或焊接金屬部件的方式補充上去的。另外,造成表面形變的另一個原因——安裝按鈕和攝影鏡頭鏡頭的小孔則是在安裝金屬部件、確保強度之後,通過切削加工開孔,由此消除了形變。
蘋果由始至終並不但不是為了「廉價」而用塑料,而且重視程度更可能在我們意料之外:在去年的 8 月尾--距離 iPhone 5c 登場不到半個月,這個時候 iPhone 5c 絕對已 PVT 的階段,但蘋果仍然在招聘塑料技術工程師,並標明是「開發新的塑料產品」,這代表了蘋果是把塑料設計,放在戰略級別的高度上。

iPhone 5c 的高光變化。圖片來源:imgur。
為甚麼蘋果突然會重視塑膠?原因是甚麼?根據《Jonathan Ive》傳記,第十三章所指:
Milton 希望借此給 Jony 敲響警鐘,因為他在教學中發現,在一些設計學院的畢業生中間,Jony 式的審美已經不再那麼受歡迎。「Ive 是設計界的當權派,」 Milton 說,「然而他的挑戰在於,他是否能在當前基礎上繼續革新?還是只能就此一成不變?」
「蘋果必須找到一種新的設計語言,但關鍵是,那會是種什麼樣的設計語言呢?…」
鋁合金是很美,但在審美疲勞下,Jony Ive 總不成永遠停留在黑、白、銀三色。在 2010 年以降的設計界別,過度飽和 (Over-Saturation) 的潮流已是大熱,時裝店從以往的大地色系 (Earth tone) 轉向螢光色 (Neon Color) 的配搭,網頁設計師變得更傾向使用明亮色彩 (Bright Color) ,作為目前科技界別最著名的工業設計師,Jony Ive 不可能不面對這個問題--這也是 iOS 7 由以往的標準條紋改為今天的過度飽和風格的原因,也是過度飽和的 iPhone 5c 出現的原因。

在運動服上大熱的螢光色,反映了近年「過度飽和」的色彩潮流。圖片來源:Counterkick。
然而,正如蘋果官方網頁所解釋,金屬機身不能染上鮮艷的顏色,所以,蘋果如果要帶領跟隨過度鮑和的風格,「塑料生產」將會被提高至戰略級別的高度(諷刺的是, HTC 現在才開始投入金屬機殻的生產)。
考慮到 iPhone 5c 在色彩上的戰略性,我們可以再參考《 Jonathan Ive》傳記,第十二章:
「一體成型」代表了蘋果公司一次巨大的財富豪賭。蘋果在 2007 年左右開始正式投資,並與一家日本制造商簽訂合約,預定了工廠未來 3 年內生產的所有銑床。據估算,每年會出產兩萬台數控銑床,有些價值超過 25 萬美元,有的超過 100 萬美元甚至更高。這項支出還沒有停止,蘋果又進一步購置了所能找到的每一台數控銑床。一個知情人說:「他們買下了整個供應鏈的產品,其他人無法對這項技術進行窺測。」
當年 Jony Ive 要達到高度的一體成形質素,蘋果完全是不惜血本的投資在供應鏈和生產線之上;從這方面看,蘋果要讓「看起來廉價」的塑料,達到「金屬」一樣的高度質感,它所投資的成本不可能會低,而這種天價的投資就注定蘋果幾乎不可能隨意地放棄塑膠、不可能隨意地放棄 iPhone 5c,甚至…
--不可能放棄每年兩台的 iPhone 戰略。
然而,在 iPhone 5c 出售後的半年裡,它仍然被普遍認為未及得上 iPhone 5s 的金屬質感。原因是甚麼?著名蘋果的公關老手 Ken Segall 如此評價:
塑膠是質素的妥協嗎?不一定,畢境 iPhone 以往也有試過用塑膠來造過。但是,當這台設備變得更像珠寶似的,塑膠看起來就太遜了。所以很明顯地用塑膠造的新電話會形成營銷上的挑戰。
今天的蘋果,已經不是 2008 年的蘋果。當年蘋果把 iPhone 3G 改為塑膠的時候,有力的競爭對手不多,而且 iPhone 對於蘋果的收入影響,來說仍然暫時比不上 iPod;但是在 2013 年,Android 的崛起讓 iPhone 面對不少的壓力,而 iPhone 目前仍然佔了蘋果總體收入的一半。在這情況下,蘋果無疑是陷於兩難之中--每年只推一台 iPhone 的蘋果,不能「不用」塑膠,但又「不敢」用塑膠,風險未必太大了。那對蘋果來說,最好的方法是甚麼?
拿機海戰術去 Trial and error,讓用戶慢慢學會接受 unapologetically plastic 的好。
所以,iPhone 5c 賣得沒「那麼好」,有問題嗎?
消費者的兩難再現?
故此,無論是 Odin 最初所說,iPhone 5c 會是「廉價 iPhone」也好,是為了對抗「奧斯本效應」的設備也好,甚至是給大螢幕或塑料 Trial and error 的備件也好, iPhone 5c 的重要性可能會在媒體的意料之外的重要--它是一台用來減低風險、尋找未來智能手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試驗品。終結了「一年一機」的戰略,蘋果才能好好的策劃未來進一步的行動。
iPhone 5c 賣得好、賣得不好,對蘋果來說是一種「失敗」,不如說是一種「考驗」。
雖然如此,Odin 仍然認為蘋果會在今年推出大螢幕的 iPhone 的機會只是「一般」。但是,今年會推出大 iPhone 的可能性,是在 iPhone 快要 8 年歷史當中最大的(最大--不是「很大」)。而且,這個機會率只會隨着時間的增加而非減少,但是,這仍然不足以保證 2014 年蘋果就非推大螢幕 iPhone 不可。
故此,Odin 目前的預測是:
- 繼續使用彩色塑料製造 iPhone :機會甚大;
- 推出 1 台金屬 iPhone、1 台塑料 iPhone:機會頗大;
- 同時推出 1 台 4.7 吋螢幕及 1 台 5.5 螢幕的 iPhone:機會不大;
- 同時推出 1 台 4.7 吋以上螢幕 及 1 台 4 吋螢幕的 iPhone:機會一般;
至於詳細運作方面可能更是有趣。大家試試幻想一下:
假設在今年九月,蘋果推出的大螢幕 iPhone 6,仍然使用金屬機身,4.7 吋 16:9 螢幕,改用 iPad 的 264 PPI,然後蘋果解釋因為平板手機使用距離比較遠,所以仍然是 Retina Display (笑)。然後,蘋果再推出的是「iPhone 6c」,仍然使用塑膠外殻,4 吋 326 PPI 高質素的 Retina Display--考慮到 iPad mini 第一代用了較落後的硬件、而第二代硬件就與 iPad Air 同級,但售價便宜了 US$100 的經驗下,這次「iPhone 6c」仍售 US$549,但規格會與 iPhone 6 採用同一級數的 Apple A8+M8 晶片,並配以 Touch ID,並不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本來市面上就有傳言說 iPhone 6 售價會提高, iPhone 6c 在相比之下真正的變得比較便宜,還是可以期待一下。
問題是:你會買哪一台?
假設真的有這個時候,大螢幕 iPhone 有了,單手操控的 iPhone 有了,彩色 iPhone 有了,金屬質感 iPhone 有了… 就連真正的廉價 iPhone 也有了。
2013 年秋天,消費者面對 iPad Air 和 iPad mini 2 的經典兩難模式,會再次重現嗎?
真的會有這個可能嗎? Odin 也是瞎猜的。
我一點把握也沒有。

© 2014 Odin –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